2022-2023年度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之绿色低碳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 作者:重庆同瑞久
  • 发表时间:2022-08-19

2022-2023年度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之绿色低碳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图1)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于2022年8月16日发布了《关于申报高新领域、社发领域2022—2023年度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专项项目》的通知,本文重点汇编了绿色低碳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供参考。


项目一:良好生态本底与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协同技术创新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山地典型区域生态本底改善与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涉及的数据获取精细度不够、测算方法缺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不清等问题,开展山地典型区域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测算精细化数据获取、本地化方法构建、价值演变趋势分析研究,开展山地典型区域生态本底改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构建典型区域生态本底改善与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协同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创新技术应用示范。


2.考核指标:

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创新技术1-2项,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测算技术方法1套,开发生态产品1-2个,构建生态本底提升与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协同创新模式1套;开展典型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创新技术应用示范,示范区单位土地面积生态产品产值提升不低于50%。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市级部门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部门联动方式实施,由市生态环境局推荐申报。


项目二: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重庆市磷石膏、赤泥、钛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大量堆存占用土地资源、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等安全隐患问题,研究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展高掺比磷石膏规模化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研制掺合料与化学外加剂配制新型材料的技术与装备,并开展规模化综合利用示范与应用。


2.考核指标:

形成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1项,研发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新材料1种,力学性能和抗收缩变形能力满足相应产品质量标准,特征污染物符合应用场景环境安全要求;开展处理规模不低于2500吨的磷石膏资源化应用示范,形成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产品不低于5000吨;制定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产品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1套。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市级部门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区(县)财政经费及企业配套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部门联动、市区(县)联动方式实施,由市生态环境局推荐申报。


项目三:关闭矿井CO2地质封存及煤层气一体化增效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岩特殊结构与物性、CO2流体特性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导致关闭矿井煤层CO2压裂增渗等问题,研究关闭矿井CO2地质封存评价、废弃矿井CO2封存、废弃矿井CO2封存转换CH4、废弃矿井盖层机械强度增强等技术,提出关闭矿井CO2地质封存及煤层气开发新模式,实现关闭矿井CO2地质有效封存和煤层气一体化增效开采。


2.考核指标:

研发高效开采煤层气技术1套;构建关闭矿井CO2增效开采煤层气模型1套;形成关闭矿井CO2地质封存及煤层气开发新技术1套;开发CO2封存转换CH4技术体系1套。开展碳封存示范工程,碳封存量不低于1万吨,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不低于5%。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优先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牵头申报。


项目四:典型区域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研究

1.拟解决问题:

针对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成因解析难度大、前体物排放源分级分类防控技术缺乏、协同控制路线不清等问题,开展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成因分析,形成历史污染案例库和复合污染成因分析技术体系;开展污染源NOx、VOCs治理水平和排放特征分析,形成前体物排放源减排措施库,形成排放源分级分类防控技术体系;开展减排情景模拟研究,提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技术路线。


2.考核指标:

建立典型区域PM2.5与臭氧污染历史案例库和污染源减排措施库1套,形成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成因分析及前体物排放源分级分类防控技术;形成重点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技术方案,涵盖火电、钢铁、水泥、汽车制造等不少于10个行业;提出典型区域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路线,研究成果须在两江新区、经开区和重庆高新区应用,实施后研究区域PM2.5和臭氧年均浓度下降5%以上。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市级部门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区(县)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本项目以部门联动、市区(县)联动方式实施,由市生态环境局推荐申报。


项目五:污水处理厂初沉污泥碳源提取技术研究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氮比低、需大量投加外部碳源以满足除氮要求导致工艺控制复杂、污水处理成本明显上升等问题,开展初沉污泥回用作为新型碳源的研究。研究发酵液作碳源的脱氮除磷效能,开发初沉污泥预处理技术及厌氧发酵产酸作补充碳源技术,揭示碳源类型对污水处理系统中功能菌群结构功能与出水性质的影响机制,实现初沉污泥高效提碳并开展技术示范。


2.考核指标:

突破初沉污泥预处理、厌氧发酵产酸补充碳源技术,开发新型碳源产品1个。示范工程规模不低于20万吨/天,污水厂日处理外加碳源减少15%以上,初沉污泥处理量减少20%以上,污水处理厂吨水药剂成本降低10%以上。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六:垃圾填埋气高效资源化利用和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垃圾填埋气高含量甲烷高值化利用不充分、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缺乏等问题,研究不同影响要素下堆体特征和产气规律,建立基于垃圾特性-作业方式-填埋时间的填埋气预测模型;开发渗滤液回灌联合水气同步导排的填埋气源头增产与高效收集技术;构建二氧化碳生物利用与甲烷CNG/LNG能源转化可能性的全碳利用方法,形成填埋气提质-增产-资源梯级利用体系,评估体系全过程减污降碳效能,提出基于碳减排的填埋气综合利用方案,并开展应用示范。


2.考核指标:

构建基于重庆垃圾组分-作业方式-地域特性的填埋气产气规律模型1套;开发渗滤液回灌联合水气同步导排的填埋气源头增产与高效收集技术,形成填埋气提质-增产-资源梯级利用体系1套,并在大型垃圾填埋场应用示范,实现产甲烷阶段填埋气收集率75%以上,填埋气增产20%以上,收集填埋气资源化利用率100%。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七:山地城市雨洪灾害预警与污染物识别关键技术及装备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山地城市降雨快排快泄、初期污染物负荷高的特点,研究山地城市高时效高精度短时降雨预报、山地地形地貌高效高精度雨洪及污染物输移模拟及模型、智能化水动力预警及污染物识别等技术,并进行技术示范。


2.考核指标:

开发雨洪灾害预警装备1套,降雨强度预报误差低于15%,降雨开始时间预报误差控制在10min内,水量水质模拟误差不超过10%;开发污染物识别装备1套,识别指标不少于2项,准确率不低于70%;成果在2个以上的山地城市典型区域进行应用示范,示范面积不少于10平方公里。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八: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离子体高温熔融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含有二噁英、重金属等污染物以及固化填埋成本高、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研究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离子体高温熔融过程中二噁英分解、重金属迁移转化及稳定固化等解毒机理,优化飞灰成分配伍、熔融过程调控、液态渣急冷等工艺方法;研发适宜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处理的等离子体高温熔融处置成套关键技术,形成技术经济可行、消纳量大的玻璃体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并开展应用示范。


2.考核指标:

形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离子体高温熔融处置成套关键技术1套,飞灰处理产物优于HJ1134-2020和GB/T41015-2021要求;形成一种技术可行、消纳量大、试制样品检测达标的玻璃体渣资源化利用方法1套;建成等离子体高温熔融示范线1条,处理规模不低于1吨/天,玻璃体渣利用量不低于10吨,利用成本不高于2000元/吨。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九:内河船舶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重庆主城区内河船舶尚无尾气净化设备,NOx、颗粒物排放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显著等突出问题,开展内河船舶尾气NOx、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研究,开发适用于内河船舶尾气净化催化新材料,研发内河船舶尾气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协同控制技术装备。


2.考核指标:

研发内河船舶氮氧化物控制催化新材料1种,催化性能满足T90温度小于200℃,N2选择性90%以上,反应温度窗口达到60℃以上;研发适用于内河船舶尾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装置1套,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净化效率90%以上,在2艘及以上内河船舶开展应用示范并推广。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区(县)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部门协同、市区(县)联动方式实施,由市生态环境局或区(县)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


项目十: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化学能高效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污水处理厂能源回收利用率低的问题,研究污水处理生物质能高效定向转化技术,开发基于高效碳捕获的主流营养盐回收工艺,构建基于微生物代谢分配的污水处理厂质能平衡及调控模型,并开展示范应用。


2.考核指标:

形成污水处理生物质能高效定向转化技术1套,形成污染物化学能高效回收和利用技术体系1套,构建基于微生物代谢分配的污水处理厂质能平衡及调控模型1套,示范应用规模10万m3/d以上,营养盐回收率80%,污水厂系统能耗降低15%,碳减排10%以上。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十一:铝工业典型危废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研发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铝工业生产副产物二次铝灰填埋处置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且其绿色资源化利用技术缺乏等问题,开展熔制微晶铝酸钙精炼剂技术、烧制氧化铝陶瓷原料技术、氮化铝高效氧化技术等二次铝灰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二次铝灰的绿色、低碳、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并在铝生产企业开展应用示范。


2.考核指标:

研制二次铝灰绿色高值化制备铝酸钙精炼剂产品1种,突破二次铝灰熔制微晶铝酸钙精炼剂技术、烧制氧化铝陶瓷原料技术和氮化铝高效氧化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示范线规模为年处理量10000吨,铝酸钙精炼剂达到《YB/T4265-2011炼钢用预熔型铝酸钙》标准要求,氧化铝含量大于45wt.%,氧化钙含量大于35wt.%,氧化铝陶瓷原料氧化铝含量大于90wt.%,碳排放量降低2000kg/吨(精炼剂)。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十二:低能耗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研究

1.拟解决问题:

针对CO2加氢制甲醇转化效率低、氢气利用效率低、综合能耗高、催化剂成本高等问题,开展高转化率和高选择性的高效催化剂研发,设计结构合理、热量均匀分布、反应热高效利用的甲醇合成反应器,研究驰放气中氢气高效回收技术;设计全流程CO2加氢制甲醇整体集成工艺,研发CO2加氢制甲醇系列装置,开展全流程物料、能量核算。


2.考核指标:

形成高效CO2加氢制甲醇技术1套,研发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不少于1种,研发CO2加氢制甲醇成套工艺及装置1套;建立千吨级中试线1套,CO2单程转化率≥25%,甲醇单程选择性不低于70%,甲醇总选择性不低于95%,催化剂运行1000h甲醇收率衰减不大于15%,驰放气氢气回收率不小于85%。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十三:典型流域水-陆生态系统健康实现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典型流域水-陆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智能诊断及实现技术缺乏、生态修复工程难以模块化等问题,研究光谱数据获取技术和地物精细识别技术,构建水-陆复合生态系统健康智能诊断技术体系,研究水-陆复合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与产品,形成基于“智能诊断-修复示范-动态分析”路径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动态评估技术体系,并开展应用示范。


2.考核指标:

形成典型流域水-陆生态系统健康智能诊断技术1套,构建流域水-陆生态系统健康实现技术体系2套;开发适于快速施工、多场景应用的流域生态修复模块化产品1套,开展示范应用1项,典型生态系统地物精细识别数据分辨率优于0.5米,示范区生态岸线保有率提升不低于10%,面源污染氮磷输入负荷降低10%。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市区(县)协同方式实施,区(县)出资配套优先支持。


项目十四:土壤中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土壤中新污染物监测技术缺乏、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开展土壤新污染物(抗生素、激素、内分泌干扰素、香族磺酸类污染物等)的监测分析方法研究,建立土壤中新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及标准,形成土壤新污染物监测体系,并在监测系统开展比对验证。


2.考核指标:

建立不少于3类土壤新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及标准;形成土壤新污染物监测体系1套;监测分析方法需至少6家监测机构开展比对验证,其方法检出限等各项指标符合监测分析方法比对验证的要求,相关标准需作为国家或地方标准正式发布。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十五:城市有机固废干湿协同厌氧发酵低碳制气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城市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等问题,研究城市厨余和餐厨垃圾的物质流能量流特性;研发餐厨、厨余等有机固废的干湿协同厌氧发酵低碳制气关键工艺及成套技术,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干湿协同厌氧发酵自适应工艺参数控制集成技术,研究干湿协同厌氧发酵能源化效率评估和碳减排技术,研究适合重庆城市有机固废厌氧发酵低碳制气解决方案,并开展集成示范应用。


2.考核指标:

构建餐厨垃圾多维特征数据集,形成适合重庆城市有机固废干湿协同厌氧发酵制气工艺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干湿协同厌氧发酵自适应控制技术各1套;在重庆市主城区开展应用工程示范,工程总处理规模≥200吨/天,产气量≥100m3/吨·天,产生甲烷利用率不低于90%。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十六:建材行业深度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我市建材行业能源消耗高、碳和大气污染排放量大的突出问题,从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入手,开展原料及燃料替代、节能与能效提升、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碳捕集利用技术等减污降碳创新研究和应用示范。


2.考核指标:

形成建材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技术体系,研发深度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包及设备装备2套;开展水泥熟料生产线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示范,示范线规模达到2500吨/天以上,示范后单位熟料CO2排放水平降低5%,单位产品能耗降低到100kgce/吨熟料以下,窑尾SO2、NOx和颗粒物浓度分别可以满足50mg/Nm3、80mg/Nm3、10mg/Nm3的超低排放标准要求。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市级部门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6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部门联动方式实施,由市生态环境局推荐申报。


项目十七: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精细化测算方法及监测平台研发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实时监测技术及装备缺乏、智能管控水平低等问题,开展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精细化感知、监测、测算、管控等技术研究,研发道路交通碳排放车载感知和路测监测设备,研发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实时监测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


2.考核指标:

构建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精细化测算、监测与管控技术体系1套;研发道路交通碳排放感知监测装备1套,支持监测温室气体类型不少于3种;开发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监测平台系统1套,示范应用范围涵盖重庆主城内环区域。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部门协同方式实施,由市交通管理局推荐申报。


项目十八: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技术及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天地一体化感知设备智能水平低等问题,开展区域二氧化碳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优化技术研究,研发激光雷达大气探测机载和地基装备并构建天空地联合监测技术体系,开展空天地对比验证,构建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监测系统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


2.考核指标:

建立基于高光谱遥感数据的区域二氧化碳快速估算技术1套,研发激光雷达大气探测装备、地基监测装备各1套,研发区域天地一体化二氧化碳监测系统平台1套,并在重庆区域内开展应用示范,示范区域不少于1000平方千米,监测周期频率不超过1周,应急情况下重访周期小于24h,并试运行6个月以上。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部门协同、市区(县)协同方式实施,市级部门或区(县)出资配套优先支持。


项目十九:建筑碳排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城市超高层建筑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高等问题,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建筑碳排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开发建筑用能碳排放、人员行为碳排放统计与分析模块,研究精准碳排放分析和能效分析。研发基于负荷预测算法、自动运行节能策略等关键技术,实现自动检测、诊断系统故障、可视化管理、优化系统工况,降低建筑碳排放和用能成本,并在公共或住宅超高型建筑进行示范应用。


2.考核指标:

研发面向公共建筑的碳排放智慧能源集成化管理平台1个,突破精准能效分析、自动检测诊断等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应用示范建筑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碳排放量减少不低于5%。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二十:灾害环境下路网低碳出行引导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复杂环境下道路网络运维灾害预警技术缺乏、出行碳成本高等问题,开展风险路段典型灾害多源智能监测与态势感知、路网运维灾害风险预测预警、灾害环境下低碳出行引导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路网运维灾害监测诱导系列化智能装备,构建路网灾害环境下低碳出行引导服务平台,实现灾害环境下路网低碳化出行。


2.考核指标:

形成复杂道路路网灾害预警与低碳化出行引导关键技术1套,研制运维灾害监测诱导智能装备8种以上,具有车流车速车型一体化统计辨识、同波段同区域多装备协同工作互不干扰以及长距离感知能力,感知距离大于400m,工作功耗不大于0.3W;研发路网运维灾害下低碳出行引导服务平台1套,示范应用道路路网长度不小于200km,典型运维风险路段不少于6类,灾害监测辨识准确率达到95%以上,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碳排放降低70%以上;编制重庆市低碳出行引导服务指南1套。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部门协同方式实施,由市交通局推荐申报。


项目二十一:航空枢纽综合能源智慧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航空枢纽能源供给单一、调度效率不高、调控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开展航空枢纽协同调度运行、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多能互补与高效利用、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负荷预测、能源管控、碳排放跟踪等技术研究,开展航空枢纽空地一体化协同运行、公共建筑碳中和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航空枢纽综合能源智慧运行管控平台,并在重庆地区开展应用。


2.考核指标:

研发航空枢纽桥载系统计量监测装置与空地一体化协同运行系统,桥载设备替代APU实现全覆盖,减少飞行器停靠过程碳排放不少于100吨/天、能源费用不少于10万元/天;开发航空枢纽综合能源智慧运行管控平台,具有综合能源多能互补与高效运行、能耗监测、负荷预测、能源管控、碳排放跟踪、机电设备可视化运维等功能,并在重庆江北机场开展综合应用,实现航空枢纽每年碳排放总量降低不少于10万吨,万人(旅客吞吐量)单位碳排放量逐年降低不少于5%,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逐年降低不少于2%。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区(县)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6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本项目以市区联动方式实施,由渝北区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


项目二十二:重庆东站片区建管全过程碳排放测算及减碳技术研究及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综合交通枢纽片区碳排放构成要素与规律解析不清、定量测算方法与模型构建理论缺乏等问题。以重庆东站片区为例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开展全生命周期碳源分析;开展规划设计阶段、建设施工阶段、运营管理阶段的碳排放测算模型研究;开发构建碳排放测算系统;开展重庆东站片区碳中和技术研发;开展不同技术减碳量模拟,并对比评价不同方案效果。


2.考核指标:

构建重庆东站片区规划设计阶段、建设施工阶段、运营阶段的碳排放测算模型,模型测算范围≥3平方公里,测算碳源类型≥5种;开发重庆东站片区全过程碳排放测算系统1套,测算准确性≥90%;形成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重庆东站片区碳中和关键技术体系1套,碳排放减少10%以上。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区(县)财政及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市区协同方式实施,由重庆经开区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


项目二十三: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与减碳效果评估研究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重庆地区气候特点带来的建筑碳排放总量大等问题,分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碳排放影响因素,核算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碳排放贡献;研究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减碳技术,集成低碳导向的重庆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体系;构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减碳效果评估体系和监测平台,开展高效可再生能源应用减碳与评估示范。


2.考核指标:

编制低碳导向的重庆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指南;形成太阳能动力分布式智能通风装备、雨水利用的高效地源热泵智能装备各1套;建设高效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1个及以上,示范面积不少于5万m2,实现碳排放减少10%以上。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二十四:高速公路可再生能源立体取能及自洽微电网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高速公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全线负载低碳节能环保运营需求,研究全线覆盖的高速公路多种类可再生清洁能源集成互补式自洽微电网构建方法;开展单一取能局限性的清洁能源立体取能协同供电可靠性保障技术、基于源荷直流特征的源荷储低压直流供电技术、微电网区块链智能调控和能效管控、面向多场景多特征的负载侧综合节能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高速公路全线自洽微电网安全供电与用能设计方法体系,开展全程多元可再生清洁能源自洽微电网与综合节能体系示范。


2.考核指标:

形成基于公路多维立体取能的多元可再生清洁能源自给自洽微电网构建与调度技术体系;建成示范工程不少于1项,长度不少于100km,全线可再生能源利用种类达到5种及以上、取能方式达到9种及以上,公路全线日常运营可再生清洁能源覆盖率达到60%以上,碳排放减少50%以上;制定技术规范、建设指南等不少于2项,形成1套具有推广性和指导性的高速公路可再生清洁能源微电网设计手册。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二十五:基于精准降碳理念的公路交通低碳能源网建设与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研究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高速公路沿线负载用能特征多样性与低碳减排需求问题,研究安全运营保障的全线机电设施用能特征数据库与节能优化策略,负载导向的用能需求与能源优化规划技术,基于精准降碳的多形态能源网与负载用能匹配性管控技术、绿色能源供电模式下的远距离直流供电技术、复杂场景下不同能源无缝切换的可靠性与冗余控制技术、源荷一体化的智慧能源管控与调度等关键技术,开发基于双碳决策的公路交通智能能源管控平台,建成基于精准降碳理念的公路交通低碳能源网建设示范工程。


2.考核指标:

建立1套公路交通全程机电设施用能特征数据库与用能节能优化方法,建成示范工程不少于1项,长度不少于100km,公路机电设施100%全覆盖,满足用能匹配性的绿色能源覆盖率达50%以上,可靠性冗余设计≥3种,不同能源供电切换可靠性≥99%,碳排放减少50%以上,精准降碳偏差≤10%,双碳决策管控精准性≥90%;制定技术标准不少于2项。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二十六:重点行业低碳化智慧管控系统研发及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高、精细化管控水平低、系统性碳管理不足等问题,研究全过程工艺碳排放特征,构建碳排放动态核算方法;研究绿色低碳运行关键控制参数,构建生产全流程智能低碳运行控制模型和动态调控反馈机制;开发全流程低碳化智慧管控系统软件,并进行应用示范。


2.考核指标:

形成低碳化智慧管控系统软件1套,包含不少于10个碳排放核算、反馈、追踪、调整、监管相关模型和不少于15个的算法组件。软件在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应用示范,示范企业数不少于2家,流程型制造类企业碳减排比例不低于5%,离散型制造类企业碳减排比例不低于10%,企业综合能效提升5%以上。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市级部门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6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本项目以部门联动方式实施,由市生态环境局推荐申报。


项目二十七:基于遥感技术的重庆碳汇总量监测技术研究

1.拟解决问题:

针对植物、土壤、岩溶等碳汇估算技术方法不足、碳汇总量不清等问题,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物种分类、林木健康监测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构建碳汇评估本地化基础参数集,研发植物、土壤、喀斯特地貌等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技术,集成碳汇网格化监测技术,并应用推广。


2.考核指标:

形成1套重庆市典型植被类型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集;提出重庆市典型植被类型碳储量评估模型和空间数据集1套,与实测值(通量塔数据)相关性>80%;形成重庆土壤碳汇、岩溶碳汇遥感估算模型和空间数据集各1套,空间分辨率小于250m,土壤碳储量估算偏差控制在15-20%之内;提出重庆市碳汇“天空地”网格一体化监测体系及成果空间数据集1套,空间分辨率不高于250m;在重庆市全市范围开展应用。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相关研究成果须获得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和采纳。


项目二十八:三峡库区典型江心岛生态功能维持技术研究及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长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三峡水库江心岛功能定位不清、系统演替过程不明等科学问题以及维持与提升典型江心岛生态功能完整性的技术需求,开展江心岛在库区水沙情势变异条件下的地貌形态演变特征、植物群落演变机制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研究,研发水位波动影响下三峡库区江心岛生态功能维持技术、基于系统完整性的多生态功能协同技术、基于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等关键技术。


2.考核指标:

构建三峡水库江心岛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评价体系1套,提出江心岛消落区关键生态功能维持及多功能协同提升技术1套,形成典型江心岛景观配置技术体系1套,提出典型江心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应用示范,面积不少于100亩、生态产品价值提升10%以上、生物多样性提升10%以上。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区(县)财政及企业配套经费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无。


项目二十九:恶劣天气浓雾(团雾)监测预警技术及装备研发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高速公路恶劣天气浓雾监测预警、智能识别技术及设备缺乏等问题,开展浓雾(团雾)多发路段致灾演化规律、图像辨识方法、预测预警技术和风险管控技术研究,构建灾害易损性背景场和浓雾(团雾)智能识别模型,引进智能监测产品装备体系并验证,实现示范应用。


2.考核指标:

形成高速公路浓雾(团雾)图像辨识方法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1套,监测辨识准确率达到95%以上,预报精度>=70%;引进系列化智能监测装备样机;研发高速公路恶劣天气浓雾(团雾)风险管控系统软件及防控指南各1套;示范应用路段不少于200km。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市级部门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本项目以部门联动方式实施,由市气象局推荐申报。


项目三十:燃气管网全寿命周期绿色管养系统开发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我市燃气管道周边地质灾害体隐患点多、早期识别难、管控措施滞后等特点,开展针对燃气管网及周边环境全寿命周期自动化安全监测技术研究,研究针对燃气管网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的力学特性分析,提出关键监测位置和监测参数,形成燃气管网最优化监测方案;开展基于NB-IoT的低功耗、普适性、一体化监测设备研发;研究基于监测数据提出燃气管网安全运行分级预警指标体系;开发全寿命燃气管网智能管养平台,实现燃气管道全寿命周期智能管养。


2.考核指标:

开发基于NB-IoT网络传输的超低功耗应力应变、倾斜、位移监测成套装备1套,工作功耗小于0.5W,待机功耗小于30µW;应用基于监测数据提出燃气管网安全运行分级预警指标体系,形成全寿命燃气管网智能管养平台1个。装备制造成本低于现有成本的80%,预警精度不低于70%。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三十一:基于遥感数据的三峡库区灾害预警与决策系统及应用

1.拟解决需求问题:

针对库区灾害预警与决策支持存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不够清晰、灾害预警系统不够精准有效等问题,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研究;突破多类型、多时空、多层面信息大数据融合与智能协同、生态与安全信息的三维图像重构和全景可视化、库区地表及地下构造的动力学可视化模拟、库区生态与安全预测预警模型构建、库区生态与安全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等关键技术,以期减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带来的风险,实现库区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2.主要考核指标:

构建三峡库区灾害遥感监测预警及技术体系1套,搭建三峡库区灾害遥感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1个,并在三峡库区重庆区域开展示范应用,示范应用面积不低于1000km2,区域长时序沉降监测精度优于10mm,监测数据刷新周期频率不超过1周,应急情况下重访周期小于24h,预警预报准确率不低于70%。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三十二:华蓥山断裂带重庆段地区地震灾害风险研究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华蓥山断裂带重庆段地震风险防控工作存在的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不清晰、地震灾害隐患风险评估方法缺乏等问题,开展地震发生对华蓥山断裂带重庆段实际场地和重庆地区影响分析研究;开展华蓥山断裂带重庆段活动水平、影响范围及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研究;研究华蓥山断裂带重庆段地震灾害风险和承灾体隐患的评估方法并构建评估体系。


2.考核指标:

构建华蓥山断裂带重庆段地区人口、经济、房屋建筑、地质灾害点、生命线工程等地震应急数据库1个、建华蓥山断裂带重庆段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及风险分布图1套;提出华蓥山断裂带重庆段地区地震灾害重点隐患区域;形成地震灾害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主要研究成果被相关管理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采用,并提供相关应用证明。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市级部门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定向委托。

6.申报条件:行业主管部门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本项目以部门联动方式实施,由市地震局推荐申报。


项目三十三:长江上游重点流域星空地一体化遥感综合监测技术及系统研发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长江上游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减、生物多样性下降、综合监测技术不足等问题,开展基于遥感数据的流域水环境污染反演机制、水生态系统功能监测技术、植物多样性监测方法等研究,研发水环境污染监测无人机系统,建立长江上游重点流域星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并在重庆区域内开展示范应用。


2.考核指标:

研发机载多光谱感知集成系统1套,研发长江上游重点流域星空地一体化遥感综合监测体系及平台1个,遥感涉水监测要素不少于5个,遥感数据时间精度优于7天,污染源光谱分辨率优于10nm,污染源定位精度在无控制点下≤10m(CE90),示范应用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公里。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三十四:页岩油气开发区域全过程环境安全监测技术及装备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页岩油气开发安全监控时效性不足、环境演化未知、监测范围有限等问题,开展空-天-地数据融合的环境监测研究。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无人机数据等协同的页岩油气开采过程环境安全监测技术;研发山区环境监测边缘计算装备;研究页岩油气开发环境安全预警机理,形成安全监测系统。


2.考核指标:

形成页岩油气开采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1套;环境监控模式不低于3种,边-端协同计算5种以上、节点不低于6个,边缘监控计算装备1套;建立遥感水环境污染及甲烷排放污染检测分析模型,污染源遥感光谱分辨率优于10nm,定位精度在无控制点下≤10m(CE90);形成精度验证优于10mm区域长时序沉降监测数据;形成预警算法库不低于10种,模型库不低于5种;形成页岩油气开发过程环境监控预警系统1套;示范应用监测范围不少于500平方公里,水环境污染及甲烷排放监测数据刷新不超过一周,应急情况下重访周期小于24h。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区(县)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6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市区联动方式实施,由涪陵区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


项目三十五:川渝地区石窟岩体裂隙渗流病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川渝地区石窟寺水害探测技术精细度差、水害治理缺乏综合系统设计、灌浆材料耐久性差、匹配性不足等问题,开展石窟寺岩体水害渗流精细探测技术集成应用研究,研制出适合川渝石窟的新型灌浆材料,以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水害治理为例开展灌浆材料和渗流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


2.考核指标:

研制适合潮湿环境下与砂岩兼容性好、耐候性强的石窟寺水害防治新型材料1项;形成石窟寺水害渗流精细探测及综合治理关键技术1套;形成川渝地区石窟寺裂隙渗流治理防治关键技术及材料评价指标体系1套;潮湿环境下砂岩质石窟水害探测及综合防治技术导则1套;在川渝地区石窟寺开展水害防治2处及以上应用示范。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市级部门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本项目以部门联动方式实施,由市文化旅游委推荐申报。


项目三十六: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数智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数字化及智能化管控水平低、决策管理效率不足等问题,研究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空天地全域感知、BIM全生命期管理数字化集成、大数据多模态人工智能分析与安全管控、精准决策与智能调度管理等关键技术,构建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数智管控平台,并进行应用示范。


2.考核指标:

开发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多模态人工智能分析算法不少于5套,形成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数智管控平台1个,接入不少于5种工程物联网设备数据,轻量化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压缩比不大于40%,客户端渲染时间不大于10s。在不少于1个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中进行示范综合应用,示范后能耗物耗降低10%以上,人力成本减低20%,安全事故率降低50%以上。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市级部门财政经费资助不低于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6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本项目以部门联动方式实施,由市水利局推荐申报。


项目三十七:智慧绿色臭氧消毒技术与装备研发

1.拟解决问题:

拟解决含氯、含碘、季胺盐等传统消毒剂存在消毒死角、消毒副产物、低温易结冰消毒效率低等难题,研究高浓度高压力臭氧绿色消杀机理,突破高浓度臭氧活性成份产生方式的调控技术、高浓度喷雾空气消毒技术、超低温环境高效消毒技术等关键技术,能够保障高效完成空气、冷链物流系统的消毒工作,并能大幅降低消毒过程的人工成本,实现了智能、快速、无损、绿色、无二次污染的消毒。


2.考核指标:

开发产生高浓度臭氧活性气体的装备1套,产生臭氧浓度大于150mg/L,病毒灭活率达99.99%以上,1kgO3/h主机电耗小于7kwh﹔开发低温环境下病毒灭活的臭氧消杀技术1项,在零下20℃条件下有效杀灭病毒,并作为重庆市科技成果完成鉴定及登记;编制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病毒灭活的臭氧消杀技术工艺方案1套,并达到国家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开发适用于冷链物流体系消毒的产品5套,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开展冷链物流体系的示范应用3项以上。


3.资助强度与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随便看看:

  • 重庆市经信委发布修订2024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通知
  • 2023年重庆市工业互联网新模式集成创新应用项目申报条件
  • 2023年重庆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城乡配送网络工程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 2022年重庆市5G+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补助申报通知
  • 2023年重庆市保险费用补贴项目申报条件
  • 2024年重庆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全攻略
  • 2023年重庆市标准制修订奖励项目申报条件
  • 2022年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通知
  • 重庆同瑞久为你剖析 2024 年创新型中小企业申报通知
  •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申报的通知
  • 申报通知